专利权力游戏:一甲子的纠结与解方

于世界知识产权日反思如何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翻转信息不对称的零和赛局

May 12th, 2020 ‧ 19 min read

本文由孚创云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延鹏先生所撰写。三十五年来,笔者因缘际会在美国、欧洲、中国、日本和台湾的产业界、学研界、律师界和数据科学界服务,历经资通讯、光电、医药、医材、半导体、网际网路、电动车、无人车、无人机、人工智能、无线通讯/无线电力传输/影音/电视标准技术等产业所涉及的各国专利的检索、布局、申请、维持、诉讼、许可、买卖、质押、资产组合等业务以及作业上相关的专利检索工具及专利管理系统。而且,也从鸿海公司退休后十六年来一直研究并渴望透析出专利经营问题症结之所在,期望创造出新一代的解决方案,以改变一甲子的专利权力游戏僵局—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翻转不对称的专利零和赛局。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依中国和阿尔及利亚提议,于2000年决定,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期望全世界能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鼓励世人知识创新并共同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随着世界知识产权日的设立二十周年,概览全球专利智财局势,知识产权法虽仍需持续修订,但多已臻至完善。因此,思量未来市场脉动时,并非需要迫切省思法律本身,而是需优先考虑知识产权这块战场中,后进国家如何参透欧美企业的谋略,以及透彻如何运用专利于市场博弈,并掀起一波又一波贸易战和科技战。

亦即,深陷于贸易、科技战场中心的国家和企业,面对更云谲波诡的市场竞争,若仍不知知识产权问题症结及突破口所在,恐仍将年复一年永无止境的被指谪、被报复、被挡关、被索赔、被要求支付权利金,甚至可能被驱逐市场,失去逐鹿天下的机会。

专利历史源远流长,贸易战的一甲子烽火启示了什么?

再远溯自1474年威尼斯颁布专利法以来,迄今已546年;虽全球大多数国家也制定了专利法,但各国在实施专利法上仍像实施其他法律般奉行惯例,鲜少高举专利大旗,发起贸易战,对付竞争国及他国竞争企业。因此,真正需要探讨与借镜的是始于1960年代起,美国利用专利发起一场又一场没有烟硝的贸易战争,极大化自己的专利跨域实力,对付欧洲和日本;继则于1980年代对付台湾、韩国、香港,并于2010年开始对付中国。

历经六十年了,是时候让历史翻开新的篇章,审度琢磨为何大多数亚洲国家和企业仍深陷于美国专利战争?为何过往纵使投入了庞大资源申请大量的母国专利和美国专利,却如同竹篮打水,鲜有用武之地?为何拥有庞大的各国专利资产,却仍摆脱不了他人主张美国专利、提起美国专利诉讼和要求许可的纠缠,甚至沦为美国专利的提款机?时至今日,还看不到亚洲国家和企业能创造出真正的拐点。

亚洲国家的专利重要问题症结

首先就亚洲国家所面临的专利问题症结,归纳其主要项目至少有:

  1. 未掌握欧美专利生态系及其组织编制、人员专业、业务类别、流程、预算等运作关系,以及未发现目前欧美专利生态系的实质缺陷并提出真正解方,只有学其形、未学其骨,导致无法有实质的革新;
  2. 缺乏专利生命周期管理后段的诉讼、许可、买卖、质押等经验,同时也缺乏管理专利资产组合必备的技能、经验、方法及工具,导致所投入的专利等结果徒具数量而已,未能因有专利而能扩大市场、增加收益、提升技术等效益;
  3. 大多企业和学研界长期以母国专利申请为始点,再翻译成美国专利说明书送件申请,而非一开始即以美国专利产业为出发的实务营运以及未来将专利货币化的目标来考量。因此多数产学研界的专利申请业务依然停留在单纯的申请工作,并未将商业策略与货币化要求融入申请业务内涵,导致专利质量不良;
  4. 大多数亚洲企业没有投入基础和应用科学的「研究」(Research),而是以跟随者角色进行「产品发展」(Porduct development)和「工程改良」(Engineering),导致少有前瞻技术,并造成大多数的专利价值低落;
  5. 两岸受日本四十几年所发展的专利检索和专利地图作业局限,无法跳脱窠臼,导致不能从数据分析(Analytics)并以多种维度透析和利用专利数据,赋予这些数据更新的意涵及新的用途;
  6. 多数企业未能善用新科技,如结合大数据、演算法、人工智能等,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然而,目前已有新的专利解决方案如 Patentcloud,可以瞬间从不同维度观测并透析出对自身企业营运有影响的关键专利权人与发明人,和从茫茫数据中萃取出与技术有关的所有专利资产的实质内容,并解析其中大批量低质量、低价值的专利,而这些往往是导致企业不能有效进行研发并产出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专利组合。

美、欧、日其实没有发展出优异的专利解方

除了上述问题,多数亚洲国家及企业也未能观测透析出大多数美、欧、日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利营运其实仍有实质缺陷,例如欧、美、日企业其专利组合的原理与机制、全生命周期的敏捷专利资产管理 (PLCM) 以及其质量和价值评量指标,都仍有相当不足之处,进而未发展出有效解方。

其实,美、欧、日企业之所以有傲人的技术和专利竞争力,主要是取决于对更多新技术的研究和专利的投资,让他们得以产出占整体专利数量不到10%的高质量和高价值专利,并在此低于10%的专利中再筛选出少数几件「长牙齿专利」进行专利侵权诉讼,依此来带动所有低质量和低价值专利的财务绩效和市场声誉的溢外效益,尤其持续以美国联邦法院诉讼或者国际贸易委员会的337调查,逼迫相对方接受许可或者退出市场。反观,亚洲企业通常遇到被诉,看到高额诉讼费用和绵密法律程序就像惊弓之鸟、不战而降,屈从付钱结案,此不仅未真正了事,遑论创造新解方。

唯有打造专业知识产权基础环境向下扎根,重视创新研发才是真正的专利解方

最后,笔者也将过往任职与经营事业的实务经验,就亚洲国家和企业六十年的专利问题症结,抛砖引玉地呼吁研究和专利基础环境还需持续扎根,并且也提出笔者已验证并执行中的新解方供各界参酌:

1. 基础和运用技术的研究:

亚洲国家除少数大企业和学研界外,大多企业所称的研发,大多是以跟随者角色,进行产品发展与技术改良。面对这样的经济浅碟问题,笔者建议,大多企业纵使没有条件进行基础研究,也可以提前运用大数据协助精准选题,从各国学研界衔接运用技术的研究,并运用NASA所发展的技术成熟度研发机制(TRL)和美国软体业所发展的敏捷式开发机制(SCRUM),始能有纪律并快速地实质提升产品发展和工程技术的含金量,进而始能提升专利价值。

2. 高端专利专业人士的训练与养成:

亚洲专利人员大多是从事专利的检索、申请、维持等基本业务,较少发展或引用科学方法与机制从事专利布局、资产组合管理及其运营(商品化、货币化)。更进一步来说,亚洲国家需要跳脱出以自己母国专利优先以及专利师、专利代理人或专利工程师的业务框架,亟需训练并养成跨领域、跨国家的高端专利专业人士,例如专利数据科学家、专利资产组合布局专家、专利质量与价值分析专家、专利风险控制专家、专利资产交易专家、专利诉讼策略家、专利流程管理专家。

3.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数据分析:

亚洲专利人员较多从事传统的专利检索及专利地图,而较少意识到传统专利地图难以对研究、专利和企业活动产生意义及效用.次者,专利人员也几乎没有意识到其使用的专利数据质量良莠不齐而影响其判断,能充份了解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及数据科学正在冲击并改变现有检索分析的人是凤毛麟角。亦即,过往的专利检索及专利地图并未拥有当今数据分析(Analytics)的原理和实践,而是欠缺很多科学基础、方法及工具支持,导致费工、费时并费钱去产出对决策层没有意义、也没有用的报告。

换言之,如今拜赐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专业实务整合,全球已有几家新创公司,例如Exata公司所推出的 ApexStandards、Docket Navigator 公司所推出的Litigation File Analysis、InQuartik 公司所推出的 Quality InsightsDue Diligence 和 SEP 智能分析报告,专利人员已经不需要再去检索庞大数据并制作长篇报告,而是要晋升到数据科学家的层级去做判断分析,并协助组织经营决策。

4. 美国专利的质量洞察:

各国专利的质量过往系依据专利局审查来维持专利要件的基准,而要再深入洞察出每件专利的质量几乎是难以做到的。现在,基于美国政府开放专利数据,新创企业梳理出专利数据质量的完整性、正确性、一致性、标准化及一日内更新,再结合人工智能、软体技术和先进使用者介面,专利人员已可瞬间获取结构化的申请审查/获证后审查信息,精准掌握每件专利的权利范围及其变化,而且还能深入掌握会影响每件美国专利有效性的IP5和WIPO家族现有技术、现有技术的现有技术、以及通过语意分析专利摘要与请求项所获得的关联现有技术。

这些不同层次的现有技术已可大规模且有层次地揭露出美国专利的质量问题,此也应证为何美国专利侵权诉讼和多方复审无效审查近乎75-80%被无效、不可执行或被限缩权利范围。要言之,当美国专利质量可瞬间被辨识后,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美国专利的诉讼和交易赛局,而居于劣势的企业将从不对称的专利战争中翻转到优势地位主张专利无效。

5. 专利资产组合的评估和管理:

长期来专利人员对专利尽职调查仍要通过传统检索获得信息,并以计算专利数量为主,而难以实质评估特定专利权人或技术的专利资产,导致专利权人自己或任何第三方难以从决策维度观测并透析专利资产的虚虚实实。而当今人工智能已可支持任何人 — 不限于专利人员 — 瞬间就可获取一份至少包含50,000件各国专利资产的评估报告,包括专利国别分布、残余年限、法律状态(申请中、放弃、有效、失效、届满)、技术类别与分布、共同持有状态、发明人及其历年专利申请趋势、转让、设质、许可(限有登记者)、再审、审查中被挑战的专利适格性/新颖性/进步性/确定性问题,以及质量价值等级及其与同领域专利技术和专利权人的脉络关系,包括可主张目标对象、同业专利发展脉络、同业引用脉络。此有助专利权人和第三人全盘透析并掌握专利资产的真实情况,也有助各界聚焦于高质量高价值的专利组合,而无需再耗费庞大资源去取得、维持或许可大量低质量、低价值的专利。

6. 使组织团队协作并分享知识,个人不再是孤军孤岛:

过往专利人员大都是各做各的,也没有同时共用和共享数据,而要分享数据,不是开会交流就是用邮件传来传去,导致专利作业没有效率,也不能持续累积数据和经验并即时分享。如今,新一代 SaaS 业者,例如 InQuartik 的 Patent Vault,提供了各项专利工作的云端整合与安全协作空间(您可以想像成专利界的石墨文档),用持续丰富的数据协助跨国家、跨组织、跨部门和跨团队,使人员于云端安全地协作并分享知识经验,此不仅提高作业效率,而且也实践了全球学界近四十年所发展的组织记忆和知识管理理论。另外,对于 COVID-19 冲击着传统上所必须亲临办公室,上班打卡的工作模式,为了让组织在疫情的状况下能继续高效运作,产学研界必须快速调整,而利用 SaaS 平台免安装、连网即用的模式,让团队成员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工作,正常产出不中断。

Related Posts
The IP world moves fast

Subscribe to receive the latest insights right in your inbox.

By submitting your contact information, you understand and agree to our GDP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Policy